我們今期繼續談談關於「龍」的小知識,包括「龍」的英譯、位於九龍城區的二級歷史建築聖三一座堂,以及被視為「龍」的真實原型生物等。

Dragon? Loong?

正如上一期所說東西文化中的「龍」具有不同文化特徵和意義,因此近年有人主張把中國的龍改稱為Loong,以示與Dragon的分別。小編認這是一個好開始,但要改變社會主流習慣,並且替換在世界已廣使用的 Dragon為Loong,將會是一項十分艱辛的工作。起碼,Loong一詞要被收在備受認可的字典中才算踏出成功一步。

聖三一座堂的龍

位於九龍城區的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座落在一個以教堂、學校及社會服務單位所組成的建築群當中。聖堂是建築群當中的主要建築物,在2009年12月18日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即「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是一座「建造及設計,糅合了中西方的建築技術及工藝,建築物內外的裝飾構件,包括四坡瓦頂、飛簷、斗拱等,皆深受中國傳統建築影響,狀況良好,是區內重要的地標。」

在30年代起中國出現「中國文藝復興」建築的風潮,即結合西方的建築方法和中式的建築思想而興建的「中式」建築。碰巧那個年代也是教會提倡本色化(indigenization)的年代,即基督宗教信仰需要切合中國化,洗脫「洋教」標籤,才能為國人所接受。這聖三一座堂是香港少數融合基督教和中國社會文化的「中國文藝復興」建築。

一般中式廟宇會利用龍、鳳、麒麟等瑞獸來裝飾,而聖三一座堂改用鴿子這個充滿基督教意味的形象來取代。但最有趣的時,除了以鴿子取代一般瑞獸外,聖三一座堂有「龍」的裝飾。對「龍」抱有負面看法基督宗教的建築,選用了中國瑞獸代表高貴的龍;這種對中國文化高度調適和採納,是前所未見的。

是龍的原型嗎?

除了主張中國的龍與西方的龍不一樣外,中國也有學者嘗試找到中國的龍的「原型」。當中象最貼合的是「」,亦即揚子鱷。

揚子鱷,學名中華短吻鱷(Alligator sinensis),古稱鼉或鼉龍,民間俗稱豬婆龍,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也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成年鱷體長很少超過2.1米,一般只有1.5米長。

揚子鱷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一,即有滅種威脅須嚴格管制的物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則將揚子鱷列為極危。

揚子鱷雖曾遍布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河流,但由於棲息地被破壞,並遭過度捕獵作戰鼓的皮面或盔甲的材料,現時只出現在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江蘇、浙江和安徽等省;除圈養種群外,野生種群主要居於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國古籍多次提及揚子鱷。《說文說》:「鼉,水蟲,似蜥易,長大。从黽,單聲。」《詩經‧大雅》有詩〈靈臺〉,講在靈臺(現甘肅靈台縣)的頌曲,當中有「於論鼓鍾,於樂辟廱。鼉鼓逢逢。矇瞍奏公」一句,顯示黃河流域曾有揚子鱷,所以才能鱷皮製成鼉鼓。清代《聊齋志異》曾提到:「豬婆龍,產於西江。形似龍而短,能橫飛;常出沿江岸撲食鵝鴨。或獵得之,則貨其肉於陳、柯。此二姓皆友諒之裔,世食豬婆龍肉,他族不敢食也。一客自江右來,得一頭,縶舟中。一日,泊舟錢墉,縛稍懈,忽躍入江。俄頃,波濤大作,估舟傾沉。」

揚子鱷會挖洞築巢,也是所有鱷魚中唯一會冬眠的種類,因此揚子鱷的生活習性與傳說中的「龍」十分相似。在神話圖象中,是司掌雨水和水體的瑞獸,「治水」也與龍相關。春天來臨兩水變多,甚至可能做成泛濫;而揚子鱷也在相同時節在冬眠中醒來,有學者認為這些相似性,使古人將揚子鱷聯想成為龍,被賦與和雨水相關的文化意義。

[注意事項:【平凡文化】網站及【平凡小知識】專頁不討論政治議題。文章及網頁內容以文化研究、人類學/民族誌研究、宗教研究、歷史/考古學、旅遊管理/旅遊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作學術探討和科學分析,並以客觀持平、宗教/政治/種族/性向中立等立場預備材料,並以冷知識、歷史古蹟、民族文化介紹等載體呈現。如遇可能有爭議或出現歧義的用語,或專業用詞,小編會使用括號「」表示,以作識別。如有查詢,歡迎賜教。]



以下為廣告,【平凡文化】無法確保內容符合我們的宗旨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