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期開始我們會分享有關飲食的養生知識。

不少人對飲食養生存在著誤解。他們認為飲食養生就只是去增加某些食物的攝取,因而去進食各式各樣的補品、保健品。他們只想知道哪種食品需要多吃,就像遊戲中人物可以透過不斷飲用「藥水」增加生命值一樣。然而現實上並非如此。不論是傳統中醫或現代營養學,都講求均衡,並合理而適度地攝取營養;而不是提倡多吃某種食品。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四方面:

  1. 合理調配
    上天所創造的食物種類繁多,營養成分各有不同。我們需要合理調配,飲食均衡,才能滿足我們身體所需。關於這一點內容較多,將另文再述。
  2. 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就是飲食要有節制:一方面要定量,一方面要定時。

    定量是指份量適中,不會過餓,亦不會過飽。過餓則營養不足,過飽則加重消化系統負擔,食物停滯,損傷脾胃。有兩種情況下我們會不自覺地吃得過飽:第一是極度飢餓時,胃口大開;第二是暴飲暴食,進食過快,不自覺地進食過量的食物。
    定時是指有規律的按時進食。這讓我們的消化系統可以有規律地運作,有效地消化並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倘若我們食無定時,忍飢不食,便會打亂消化系統的正常規律,從而使到脾胃失調,消化能力減弱,影響健康。
    一般正常的飲食習慣是一日「早午晚」三餐。按照飲食有節的原則,我們應該按起居習慣定下一個相對固定的用餐時間。另外亦應注意白天和晚上的飲食量需有區別。白天體內陽氣盛,新陳代謝旺盛,起居工作所需要較多能量,故飲食量可略大;夜晚陽衰而陰盛,新陳代謝減慢,多為靜息入睡,所需要的能量較少,故飲食量可略少。因此民間也有「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之說。我們現代人更需要注意「晚飯宜少」,因我們常有「以豐富晚餐來慰勞自己辛勞工作」的想法,然而從養生的角度卻剛好相反。晚飯後再過不久便要睡眠休息,活動量少,故不宜多食。倘若進食過飽,易使飲食停滯,增加胃腸負擔。除了會引起消化不良,也會影響睡眠。因此,晚飯宜少,也避免食後即睡。古代醫家早已提出晚飯多食以及食後即睡並非養生之道。《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須知一日之忌,暮無飽食」,「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3. 飲食衞生:
    現今社會日益重視食品安全。自古以來,醫家已提倡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宜食用,對身體有害。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新鮮、清潔的食品才是人體所需要的。
  4. 因時因人制宜:
    在<中醫養生的基本概念:因人制宜>一文中已說明養生方法存在着個體差異,並非千篇一律。我們需按體質、生理狀態等因素制定最適合自己的飲食養生方案。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按照四季的變化來調節飲食。筆者在節氣文章中亦有相關分享。

總的來說,飲食養生並不是單純的加法,而是一種智慧與自律兼備的生活模式,合理且節制地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飲食習慣。

「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傳道書》5:19

注意事項: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任何健康問題,請諮詢註冊中醫師或相關專業人士的意見。

龍立淇中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師,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主力提倡身、心、靈的全人健康。

相關商品:



以下為廣告,【平凡文化】無法確保內容符合我們的宗旨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