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文化】有幸誠邀到龍立淇中醫師【平凡小知識】為大家分享中醫養生的資訊,相關文章由2024年1月10日起,暫定隔個星期三刊登,敬請留意。]

今期我們聊一聊中醫有關養生的一個重要概念:協調平衡。中醫認為人健康正常的生理狀態就是「平衡」:陰陽平衡、寒熱平衡、臟腑功能協調平衡,沒有不足或太過。因此,中醫從治療疾病,以至養生保健的目標也正如《黃帝內經》所提及:「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就是以保持陰陽平衡為核心。

對於「平衡」的概念,我們可嘗試以天平(天秤)來作簡單解釋。以陰陽為例,我們人體的理想健康狀態是陰陽平衡,可以理解為天平兩邊處於同一水平。當我們在屬陽的那邊加上些重量,天平便會向屬陽那邊傾斜。在人體而言,當我們體內的陽氣增加,例如服用了過量溫補的食品,會導致身體陰陽失衡,陽相對偏盛。這令到身體出現陽偏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証。臨床表現以熱、動、燥為其特徵,例如有機會出現發熱、紅腫、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症狀。若要調整這狀態,便應在過量屬陽的那邊拿走多餘的陽氣,使人體的陰陽天平回復平衡的狀態。在現實的養生保健中,我們可以透過食療、藥物等方法清除身體多餘的熱。

除在屬陽的那邊加重量外,在屬陰的一邊拿走些重量同樣會使天平向屬陽那邊傾斜。例如當我們長期熬夜,令我們體內的陰液被消耗,也會出現陽相對偏盛的狀態。這是由於陰偏衰,陰不制陽所導致的虛熱証。臨床上雖然與陽偏盛一樣也屬於熱証,也可見發熱、煩躁等症狀,但陰偏衰的本質是虛証,其熱象相對較輕。臨床上也多見潮熱、盜汗、失眠、脈細數等症狀。我們如果希望回復陰陽平衡的狀態便不能只拿走多餘的陽氣,還要補充不足的陰氣,增加體內陰液,從而回復陰陽平衡。

由此類推,我們人體陰陽偏盛偏衰基本上有五個狀態:

  1. 陽偏盛
    • 陽盛則熱
    • 外感溫熱陽邪,或七情內傷、五志化火,或因氣滯、血瘀、痰濁、食積等郁而化火,或飲食偏嗜,皆能導致陽氣偏盛
    • 能見發熱、紅腫、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症狀
    • 以清熱之法調整
  2. 陰偏盛
    • 陰盛則寒
    • 感受寒濕陰邪,或過食生冷,能使人體陰氣偏盛
    • 可見畏寒肢冷、身體冷痛、面色蒼白、喜熱飲、大便稀、舌淡苔白、脈沉遲等症狀
    • 以溫熱散寒之法調整
  3. 陽偏虛
    • 陽虛則寒
    • 因勞動或房勞等令陽氣消耗過度,或先天禀賦薄弱,或後天調養失當,長期飲食生冷,損傷陽氣;或因病使陽氣受損,使身體陽氣不足而形成
    • 能見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精神疲乏、食欲不振、大便稀、小便清長、脈沉遲無力等症狀
    • 以溫補之法調整
  4. 陰偏虛
    • 陰虛則熱
    • 因勞動或熬夜等令陰液消耗過度,或先天禀賦薄弱,或後天調養失當,長期過度食用燥熱之品,陰液耗竭;或久病導致陰液受損,使身體陰液不足而形成
    • 可見形體消瘦、低熱、五心煩熱、失眠、盜汗、口乾、大便乾結、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等症
    • 以滋陰之法調整
  5. 陰陽平衡
    • 為人體健康狀態
    • 自我調節功能正常,即使稍有偏盛偏衰亦能自行調節到陰陽平衡狀態

以上五個狀態只是非常簡化的大概情況,現實情況比較複雜,有分不同部位不同臟腑經絡的陰陽偏盛偏衰,也會出現虛實夾雜的狀態。我們需要醫生幫忙診斷及治療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平衡」這個養生概念提醒自己既然「平衡」是養生目標,我們在飲食、勞動、睡眠、運動等日常生活各方面便不應該過量或過少,以免做成不能自行調節的偏盛或偏衰狀態。例如飲食要適量,不可過飢,也亦不可過飽。飲食要均衡,不可偏食,即使是補品亦不能服用太多。不能過度勞動,也不能過於安逸。睡眠時間不能太長,也不能過太短。運動量也亦講求適度,不能太或過度也不要只訓練某部分,要全身運動。有關各方面養生的詳細內容,邀請大家留意日後的文章。

「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上帝的名。」~《箴言》30:7-9

注意事項: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任何健康問題,請諮詢註冊中醫師或相關專業人士的意見。

龍立淇中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師,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主力提倡身、心、靈的全人健康。


以下為廣告,【平凡文化】無法確保內容符合我們的宗旨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