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位於多山地區,四處都有河谷,因而橋樑成為重要交通建設之一。除了莫斯塔爾的古橋外,另一條聞名於世的橋在亞布拉尼察(Jablanica)。

亞布拉尼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前南斯拉夫地區其中一個重要戰場,內雷特瓦戰役也發生於此。當時德軍及意軍入侵前南斯拉夫王國,國王彼得二世流亡,王國領土被德國、意大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瓜分。提倡大克羅地亞民族主義的法西斯組織烏斯塔沙(Ustasha),在納粹德國及法西斯意大利支持下成立了克羅地亞獨立國,領土包括現今的克羅地亞(除了達爾米提亞(Dalmatia)部份)及波斯尼亞。在烏斯塔沙管治下塞爾維亞人、猶太人、羅姆人(即吉卜賽人)被大批殺害;而波斯尼亞地區的穆斯林,被視為改信伊斯蘭教的克羅地亞人而倖免於難。但在南斯拉夫境內的反納粹力量,在共產黨領導下得發展,而當時共產黨的遊擊由鐵托所領導。亞布拉尼察的鐵橋與鐵托關係密切。

亞布拉尼察鐵橋是一座鋼鐵骨架的鐵路行人兩用橋。現時鐵橋是以一修斷橋的狀態保留下來,橋是在右岸處被炸斷,長長的橋身掛左岸峽壁上。橋身鏽跡斑斑,展示著滄桑歲月。

時間要回溯至1943年2月,當時巴爾幹半島反侵略作戰中,只有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遊擊隊在不斷發展,因而被希特勒視為心腹大患。為圍殲鐵托的司令部,德國便調兵8萬多人進入波斯尼亞腹地。及至3月,鐵托退到亞布拉尼察抵近內雷特瓦河右岸時,德軍已近。然而,鐵托判斷在河左岸(對岸)一定有重兵埋伏,若貿然過橋,勢必遭到伏擊。便毅然決定炸斷了鐵橋,隨即率軍向北進擊佯動。果然,德軍中計,見鐵橋被炸,以為鐵托的遊擊隊不會渡河,本身左岸的伏兵當即開拔向北行。豈料,鐵托只是率部虛晃,在伏兵離開後迅疾返回亞布拉尼察,借助斷橋搭起一座臨時浮橋,使遊擊隊得以安全撒離。從此,南斯拉夫反侵略戰況開始逆轉,是次金蟬脫殼、暗度陳倉的戰事,史稱內雷特瓦河戰役。

內雷特瓦河戰役,成為軍事史中的經典戰例,而這座斷橋,由前南斯拉夫期間直到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獨立後,仍保持原狀,成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象徵。前南斯拉夫於1969年與美國、義大利、西德連袂拍攝同名電影故事片《內雷特瓦河戰役》(又名《鐵托炸橋》),該片曾獲1970年第42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可惜的是當日小編因為行程緊密,未能到訪當地博物館,但導遊O君仍在車上為我們將這段事蹟娓娓道來。

(待續)

本期【平凡小知識】備註:

  1. 關於國家/地區名稱,小編傾向採用港澳地區的慣用譯法,包括克羅地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等。
  2. 伊斯蘭教(Islam)和穆斯林(Muslims)是對這個宗教信仰和信眾最正確的文字表達。除特殊情況外,小編不會使用「回教」或「回教徒」。

參考書目

  • 洪茂雄編著,《南斯拉夫史:巴爾幹國家的合與分》(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 馬細譜著,《萬國通史:南斯拉夫通史》(The history of Yugoslavia)(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年)

[注意事項:【平凡文化】網站及【平凡小知識】專頁不討論政治議題。文章及網頁內容以文化研究、人類學/民族誌研究、宗教研究、歷史/考古學、旅遊管理/旅遊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作學術探討和科學分析,並以客觀持平、宗教/政治/種族/性向中立等立場預備材料,並以冷知識、歷史古蹟、民族文化介紹等載體呈現。如遇可能有爭議或出現歧義的用語,或專業用詞,小編會使用括號「」表示,以作識別。如有查詢,歡迎賜教。]



以下為廣告,【平凡文化】無法確保內容符合我們的宗旨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