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介紹了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的基本狀況後,這次進入波斯尼亞其中一個重要旅遊點:莫斯塔爾(Mostar)。由於我們是從克羅地亞經陸路進入波斯尼亞的,所以位於波斯尼亞南部的莫斯塔爾是小編這次到訪波斯尼亞的第一個地方。

東西交流之橋

莫斯塔爾位於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的南部,地理位置上位於黑塞哥維那(Herzegovina)地區,在「波黑聯邦」的管轄範圍內,是該區的主要城巿,也是黑塞哥維那-內雷特瓦州(Herzegovina-Neretva Canton)的首府。其州名出自貫穿整個州份的內雷特瓦河(Neretva River),河道發源於黑塞哥維那山區,流經黑塞哥維那-內雷特瓦州和克羅地亞的杜布羅夫尼克-內雷特瓦縣(Dubrovnik-Neretva County),流入阿得里亞海。內雷特瓦河實過了莫斯塔爾的巿中心。

有河就意味着有橋,「Mostar」一字在泛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言」(Serbo-Croatian languages)的語言中,意思為「守橋者」的意思。由此可見,橋在莫斯塔爾這個城巿,以至對整個波斯尼亞的角色都十分重要,當中莫斯塔爾最重要的標誌物莫過於莫斯塔爾古橋。

莫斯塔爾古橋(Mostar Old Bridge,又稱Stari Most),建於16世紀奧斯曼土耳其攻佔了黑塞哥維那地區後。奧斯曼帝國選擇在莫斯塔爾這個當時的交通要衝,利用附近石材建一條能橫跨內雷特瓦河的石橋。因此這石橋是在巴爾幹半島中連繫東方和西方的通路,也成為了土耳其的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遇和交滙的地方。

古橋:世界文化遺產

現存的古橋復建於2004年,而現時古橋連同整個莫斯塔爾舊城區,在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波斯尼亞共有四個地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中三個是文化遺產,一個是自然遺產。而以「莫斯塔爾舊城區古橋區域」(Old Bridge Area of the Old City of Mostar)為名的項目,是波斯尼亞首個列入「世界遺產」地點。

可能讀者們都有這樣的疑問:既然古橋屬近代復建的建築,為何仍能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呢?為此,我們特別向導遊O君請教。導遊O君這樣回答:這不是一條「新橋」,仍舊是原初的那一條橋。他指出,為了復建古橋莫斯塔爾當局曾:

  1. 特別進行學術考據,找出附近開採石材的地點,重新開採用以復修古橋用的石材
  2. 參考了古籍和古圖則,並對照大量現存的相片/圖片所顯示的細節,跟據原貌重新復建古橋

因此,他們會自豪地說這就是原初的那條古橋。導遊O君更開玩笑說,他小時候曾到訪古橋,當時他的哥哥因為得太快,而橋面的石材太滑而摔倒;當古橋復建後,他們一家人再次到訪古橋,他哥哥先用腳擦一擦橋面的石材,並表示:「對!就是那一條橋了!」。

古橋:烏托邦的傷痕

莫斯塔爾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日益繁盛,就居民的比例而言,正教徒、天主教徒和穆斯林人口相當,大家和睦共存了一段非常長時間,直到南斯拉夫的年代,因此莫斯塔爾被視為民族和諧的典範。但在波斯尼亞戰爭爆發後,一切都變調。波斯尼亞天主教徒/克羅地亞人為尋求割據波斯尼亞蒹與克羅地亞合併(你想得對,波斯尼亞戰爭中塞、克雙方都不是無辜的,只不過國際輿論只針塞爾維亞)因此發起了針對波斯尼亞正教徒、穆斯林的攻擊,最令人髮指的是,波斯尼亞天主教徒/克羅地亞人炸毁了莫斯塔爾古橋,並引起各方批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一段關於古橋被毁和重建的片段:

https://www.facebook.com/unesco/videos/2439507242938845/

莫斯塔爾傷痕累累的建築物

戰後有人向戰爭法庭控訴內戰中天主教徒/克羅地亞人陣營炸毁莫斯塔爾古橋。軍事法庭起初判處這是一項戰爭罪行,但上訴後駁回,上訴庭指出莫斯塔爾古橋是一項軍事目標,確認天主教徒/克羅地亞人陣營炸毁古橋的舉動,並無不合法之處。這導至了莫斯塔爾的穆斯林和天主教徒之間的隔閡加深。事實上,戰爭也導至莫斯塔爾的人口比例改變:

族群1910年人口1948年人口2013年人口
穆斯林7,2129,98146,752
天主教徒(克羅地亞裔)4,3076,06251,216
正教徒(塞爾維亞裔)4,5185,0394,421

在戰爭中,大量正教徒逃離莫斯塔爾或被殺,使人口比例大幅下降。而由於天主教徒和穆斯林彼此對立情況,也做成大選無法舉行。莫斯塔爾不再是一個美好的烏托邦,而是一個傷痕累累的烏托邦的「遺址」。導遊O君雖然在講解中保持政治中立,但言談之間的態度和所流露出感情,均揭示了他對天主教徒的厭惡。每一場戰爭,未必出現一個贏家;但就結果而言,肯定全部都是輸家。

(待續)

本期【平凡小知識】備註:

  1. 其餘的國家/地區名稱,小編傾向採用港澳地區的慣用譯法,包括斯洛文尼亞(斯洛維尼亞)、克羅地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等。
  2. 如無需要特別指明某一語言,小編會使用「「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言」(Serbo-Croatian languages)或「塞 -克語 」 一詞泛稱「塞爾維亞語」、「克羅地亞語」、「波斯尼亞語」和「黑山語」。
  3. 黑山的名稱「Crna Gora」,直譯是「黑色的山」。黑山的英文國名「Montenegro」來自意大利語,Monte是山,Negro是黑色的。小編會因應情況,並用黑山和蒙特內哥羅
  4. 跟據土耳其語發音,其國名應讀作「Osman」或「Othman」,當譯為「奧斯曼」;鄂圖曼(Ottoman)是日耳曼語的音訛,因此小編會採用「奧斯曼帝國」作翻譯。
  5. 伊斯蘭教(Islam)和穆斯林(Muslims)是對這個宗教信仰和信眾最正確的文字表達。除特殊情況外,小編不會使用「回教」或「回教徒」。

參考書目

  • 洪茂雄編著,《南斯拉夫史:巴爾幹國家的合與分》(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 馬細譜著,《萬國通史:南斯拉夫通史》(The history of Yugoslavia)(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年)
  • Mirsad KRIJESTORAC, “First Nationalism Then Identity” : On Bosnian Muslims and Their Bosniak Identity”(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22)

[注意事項:【平凡文化】網站及【平凡小知識】專頁不討論政治議題。文章及網頁內容以文化研究、人類學/民族誌研究、宗教研究、歷史/考古學、旅遊管理/旅遊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作學術探討和科學分析,並以客觀持平、宗教/政治/種族/性向中立等立場預備材料,並以冷知識、歷史古蹟、民族文化介紹等載體呈現。如遇可能有爭議或出現歧義的用語,或專業用詞,小編會使用括號「」表示,以作識別。如有查詢,歡迎賜教。]



以下為廣告,【平凡文化】無法確保內容符合我們的宗旨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